1.云海金属:全产业链布局引领镁业发展
1.1镁业龙头具备完整产业链
云海金属成立于1993年,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成为了一家集矿业开采、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与回收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完整的产品研发与制造能力,镁、铝、锶等主要产品的市场份额全球领先。近年来,公司凭借原材料领域的深厚积累,积极向下游轻量化零部件领域拓展,形成了“白云石开采-原镁冶炼-镁合金熔炼-镁合金加工-镁合金回收”完整镁产业链以及“高性能铝合金-铝挤压加工”特色产品系,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3C电子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1.2宝钢入主协同发展
2023年5月公司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募集说明书(修订稿),宝钢金属以17.91元/股的价格认购62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11.1亿元,发行完成后,宝钢金属持股比例上升为21.53%,为公司控股股东,原公司控股股东梅小明持股比例下降为16.45%。宝钢金属与公司的合作由来已久。2018年12月,公司引进宝钢金属为公司战略股东,公司控股股东梅小明先生将其持有的占上市公司总股本8%的股份,按7.02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宝钢金属,标的股份转让总价为3.63亿元。2020年8月,公司控股股东梅小明先生将其持有的占上市公司总股本6%的股份,按10.80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宝钢金属,标的股份转让总价为4.19亿元。
1.3布局合理技术供给能力强
公司始终坚持以资源和市场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在全国多地区布局项目。公司拥有三大原镁供应基地:山西五台云海、安徽巢湖云海、安徽宝镁;四大镁合金供应基地:安徽巢湖云海和安徽宝镁主要面对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客户;山西五台云海主要面对中西部客户及出口,广东惠州云海主要面对珠三角客户。近年来,公司先后收购了重庆博奥、天津六合,完善镁合金深加工产品的国内布局,云海精密、巢湖精密、安徽宝镁负责长三角与中部市场,重庆博奥负责西南市场,荆州云海负责华中市场,天津六合负责北方市场。
公司子公司重庆博奥和五台云海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巢湖云海、南京云海轻金属和扬州瑞斯乐是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充分体现了公司在镁合金及镁铝变形合金领域的技术实力。公司高度注重研发创新和技术积累,建有“江苏省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轻金属合金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2022年底,公司通过江苏省产研院考核,进入省产研院和长三角国创中心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体系。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把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作为核心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自主开发了全套镁还原设备和镁合金生产加工设备,原镁生产节能降耗水平位于行业前列;公司还自主研发了大罐竖罐镁冶炼技术、镁合金熔炼净化技术和镁合金成型技术等,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1.4业绩受镁价波动影响深加工业务占比提升
2021年、2022年受益于镁价上涨因素影响,公司业绩大幅上涨。2023年一季度随着镁价回落,公司业绩承压。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05亿元,同比增长12.17%,归母净利润6.11亿元,同比增长24.03%。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4亿元,同比下降32.3%,归母净利润0.51亿元,同比下降83.33%。2022年公司毛利率为16.09%,同比上升2.06pct,2023Q1毛利率10.09%,同比下降13.37pct,环比上升1.67pct,呈现企稳回升态势。近年来公司期间费率保持在7%左右,成本管控能力较强。
公司主营业务为镁、铝合金材料的生产及深加工业务,主要产品包括镁合金、镁合金深加工产品、铝合金、铝合金深加工产品、中间合金和金属锶等。2022年镁合金收入占比36.33%,同比上升7.3pct;镁合金深加工收入占比11.7%,同比上升3.06pct;铝合金收入占比22.29%,同比下降16.4pct;铝合金深加工收入占比15.27%,同比上升4.45pct。镁价上涨带动镁合金收入占比提升,同时下游镁合金和铝合金深加工收入占比提升,公司从上游向下游转型成效明显。
镁价上行带来镁合金业务毛利率的提升,2022年镁合金毛利率29.1%,同比上升6.4pct,镁合金业务对毛利贡献率为65.83%,同比上升18.78pct。随着镁合金产能的扩张,该业务收入占比将继续提升。
公司产品以国内销售为主。公司坚持国际化战略,2022年公司主营业务中国大陆收入占比78.6%;国外收入占比21.4%,同比上升8.1pct。
2.上游:公司产能优势明显
2.1中国占据镁市场主导地位
镁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广泛存在,主要分布于白云石矿、菱镁矿、盐湖、海水等资源中,化学性质活泼。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镁在地壳表层储量居第8位,占1.9%(质量比),中国是世界上镁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镁资源矿石类型全、分布广。中国已探明的菱镁矿资源储量为36亿吨,白云石矿资源储量为40亿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33个盐湖镁盐储量为47.5亿吨。另外,镁具有可回收性,对废弃镁产品的再生利用也是镁合金生产加工对象的重要来源之一。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全球镁锭产量较为稳定,每年产量在100万吨左右,而中国是全球镁锭主产国,市占率保持在85%左右,是镁市场的价格制定者。根据镁业协会数据,2022年全球原镁产能为163万吨,产量为111万吨,同比减少2.63%。从国内镁行业产能及产量来看,2022年中国原镁行业产能为136.46万吨,近几年基本稳定,同比下降0.84%,产量为93.33万吨,同比减少1.63%,占全球份额84%,其中镁合金产量为35.78万吨,同比下降0.75%,镁粉产量为10.38万吨,同比增长13.57%。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共出口各类金属镁产品49.77万吨,同比增加4.3%;累计金额约27.33亿美元,同比增加41.25%。其中镁锭共出口27.28万吨,同比减少2.75%;镁合金共出口13.72万吨,同比增加26.34%;镁粉共出口6.76万吨,同比减少12.09%。
从国内原镁产量分布来看,中国有色金属镁行业主要集中于陕西、山西、内蒙古、新疆等资源大省,陕西和山西两省产量占到中国原镁产量的80%以上。而陕西原镁全部产自榆林,占中国原镁产量的60%左右,是中国主要的原镁产区。
2.2竖罐皮江法具备成本优势
镁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液体矿和固体矿形式存在,液体矿主要成分为MgCl2,以盐湖卤水为代表;固体矿主要成分为MgO、MgCO3等,以白云石和菱镁矿为主;矿物不同,选择的冶炼工艺就可能不同。
电解法炼镁,即利用电解技术对从菱镁矿、卤水或海水中经脱水形成的无水氯化镁进行电解,从而制备金属镁以及氯气的方法。电解法炼镁工艺是世界上最早的炼镁技术,2000年以前一直是全球主导炼镁工艺,主要应用于国外。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电解炼镁工艺有:菱镁矿颗粒氯化炼镁工艺、光卤石脱水炼镁工艺、道屋化学公司的海水炼镁工艺、美国盐湖卤水炼镁工艺、挪威海水白云石炼镁工艺、卤水在HCl气氛中脱水炼镁工艺。
皮江法(热还原法)炼镁,是以白云石为镁源,硅铁为还原剂在高温,真空环境下进行还原反应的外热还原制镁工艺。皮江法是我国金属镁冶炼应用最广泛的硅热还原工艺,该工艺可分为3个阶段:白云石煅烧、还原和精炼。具体为将煅烧后的白云石和硅铁按一定比例配比磨成细粉,压成团状,装在由耐热合金制成的还原罐里,在一定条件下还原得到镁蒸气,冷凝结晶成固态镁。
我国镁工业起步相对较晚,90年代以前,主要使用电解法工艺生产金属镁,受技术发展限制,热还原法长期处于中试与示范阶段,90年代后期,皮江法工艺在我国落地生根,中国原镁生产进入快车道。经历30多年的飞速发展,皮江法在中国进步显著,各项经济指标明显偏好,其中白云石消耗量下降25%~39%,硅铁消耗量下降26%~47%,燃料消耗下降73%~74%,电耗下降66%~67%。
目前主流的皮江法,也被称为横罐外热式硅热法,近5年来,横罐炼镁技术冶炼1吨金属镁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及电耗基本不再变化,技术遇到瓶颈。竖罐技术属于皮江法的改进工艺,其工艺条件与横罐技术相同,使用相同的原料,相同的真空度与温度,以及相同材质的合金还原罐。相对于卧式还原罐(横罐),竖罐还原罐竖立垂直安装,利用物料自身重力作用实现快速加料出渣作业,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而横罐皮江法镁厂都是通过人工加料出渣。
竖罐炼镁技术与传统横罐炼镁相比,单罐产量提高、生产周期缩短、生产效率提高、还原罐使用寿命提高和机械化程度提高,可达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稳定质量的目的。竖罐法能否取代传统横罐工艺成为主流,生产成本是发展的关键。竖罐更有利于镁冶炼朝着自动化、机械化方向发展。云海金属自主研发大罐竖罐镁冶炼技术,全部采用竖罐炼镁,以万吨原镁产能计量,可节约标准煤0.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万吨,加上节省的土地和人工费用,共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左右,具备较强成本优势。
2.3理性看待镁价波动
2021年镁市场走势强劲,9月受上游煤炭、硅铁价格持续上涨,榆林地区生产商能耗双控政策以及短时间内供需不平衡的影响,原镁价格迅速上涨,于2021年10月有所回落。2022年国内原镁年均价30738.71元/吨,同比上涨21.77%。2022年原镁的国内消费不及预期、全球通胀压力增大等国内外因素共同影响,镁市场由强转弱,年初市场现货整体不多,下游用户担心陕西的环保政策会引发镁市场动荡,为规避市场不确定风险,下游用户积极备货,二季度部分地区供应链受阻,导致下游企业需求再度放缓,同时硅铁市场处于冲高回落状态,镁价下行压力再度加大,下半年镁市场需求低迷,弱势盘整,镁市场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状态。2023年4月在榆林兰炭整改的刺激影响下,镁价上行明显。根据政府要求,榆林市镁厂5月10日7.5万吨以下的小炉型兰炭装置全部停产,5月31日前拆除50%,6月15日前全部拆除。本次兰炭拆炉共涉及22家企业的353台兰炭装置,对应金属镁年产能约为48.5万吨,对应硅铁产能约为68.05万吨。榆林地区企业主要采用兰炭尾气炼镁,形成了“原煤-电力-兰炭-硅铁-金属镁”的完整产业链,兰炭整改落地对镁企减停产产生影响,在金属镁供给突降的情况下,镁价有望短期维持相对高位。
2021-2022年上半年镁价上涨,催发了国内外新一轮镁冶炼投资热潮。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数据,目前国内镁冶炼在建和拟建产能规模较大,已经获批的镁冶炼项目总产能近60万吨,正在规划和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也有80万吨以上。上述项目分布在中西部的多个省区,预计未来3-5年,国内镁冶炼产能将可能超过230万吨,产能增幅为50%~65%。同时,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面临放缓压力,中国积极扩大内需稳增长,硅铁产能置换的炉子投产,供应预计会继续增加。镁价短期有所波动,但长远来看,均价有望回归正常水平。
2.4公司资源储备丰富国内市占率第一
公司拥有丰富的白云石矿产资源,为原镁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保障,同时也降低了原镁的生产成本。巢湖云海镁业有限公司拥有8864.25万吨白云石的采矿权,安徽宝镁轻合金有限公司拥有131978.13万吨白云石的采矿权,五台云海镁业有限公司的采矿权正在整合中。根据公司竖罐法冶炼技术,白云石与原镁对应关系约为10:1,公司将有大量白云石可外供,销售给当地建筑建材企业,增厚公司业绩。
2021年12月,为了保证年产30万吨高性能镁基轻合金项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安徽宝镁以42.3亿元的价格竞得了青阳县花园吴家冶镁用白云岩矿采矿权,总矿石量为131978.13万吨,出让年限为30年(含基建期),开采规模为4000万吨/年。
2022年5月,巢湖云海以3.65亿元的价格竞得巢湖市青苔山整合矿区冶镁白云岩、冶金用白云岩矿采矿权,整合矿区内资源量共计8864.25万吨,扣除巢湖云海截止2021年11月15日保有的已拥有采矿权的资源量,本次新增资源量为5650.73万吨,出让年限为27.02年(含1年基建期),开采规模为300万吨/年。
硅铁是生产原镁的原材料,硅铁成本在原镁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大,公司为实现硅铁自给,控制原镁生产成本,2019年6月,公司子公司包头云海拟投建规模为年产30万吨硅铁合金项目,投资总额8亿元。目前该项目正在办理审批手续,正式投产后公司生产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作为镁行业龙头企业,公司目前已形成年产10万吨原镁和20万吨镁合金的生产能力,镁合金产销量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领先。同时公司积极扩大原镁和镁合金的生产规模,在2025年能达到50万吨原镁和50万吨镁合金的产能,巢湖5万吨原镁项目、安徽青阳30万吨原镁和30万吨镁合金项目预计2023年底前建成。
2021年9月,公司与山西省五台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高性能镁基轻合金及5万吨镁合金深加工的项目,利用五台县大朴白云岩矿山储量(约1.9亿吨)作为项目的矿山资源,从矿石开采、原镁和镁合金生产一直到深加工产品,扩大公司原镁、镁合金及深加工产品的产能,将进一步保证镁产品的供应。
2020年11月,公司与宝钢金属、池州市青阳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世界级的镁合金生产基地,利用青阳县酉华镇花园吴家白云岩矿山资源,拟投资规划建设年产30万吨高性能镁基轻合金、15万吨镁合金深加工产品、100万吨熔剂、2500万吨骨料及机制砂项目。
目前国内原镁产能高度分散,前十家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比重为31.03%;镁合金产能集中度较高,CR5超过80%。公司原镁和镁合金产能均位居第一,随着公司产能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将继续提升。在国家环保高压条件下,落后产能有望出清,公司竞争优势显著,行业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3.下游:看好汽车轻量化和镁建筑模板应用前景
3.1车用镁合金渗透率有望提升
原镁下游主要应用于镁合金的深加工、铝合金添加剂、海绵钛以及钢铁脱硫。其中镁合金产品是原镁消费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目前约有70%应用于汽车制造,20%应用于3C产品,10%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其他领域。汽车领域是原镁及镁合金未来主要增长点。
在全球油价日益上涨和新能源续航里程困扰的背景下,汽车轻量化成为必然选择。金属镁就是一种十分适宜于实现汽车轻量化的材料。镁合金作为汽车轻量化材料有诸多优势:密度较低但强度高,是目前商用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镁合金的韧性好、阻尼衰减能力强,可以有效减少振动和噪声;镁合金热容量低、凝固速度快,压铸性能好;具有优异的切削加工性能;资源丰富且易于回收再生。
镁合金对钢铁及铝合金具有较好的替代效果。钢铁、铝合金和塑料是汽车上使用最多的三大类材料,使用镁合金替换钢铁、铝合金可以有效达到减重的目的。按重量计算,三类材料占整车的比例合计约为80%,其中钢铁占62%,铝合金和塑料占比均为8%-10%,而镁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比例仅约为0.3%,远远低于铝合金的用量。镁合金可以在车身、动力总成、底盘、内饰等部件实现材料替换,被镁合金替代后的汽车部件减重比例达到25%-75%。
汽车用镁合金零部件绝大部分为压铸件,主要应用于壳体和支架类零部件中。壳体类主要包括离合器壳体、变速器壳体、仪表板、发动机前盖、气缸箱、过滤器壳体等,由于镁合金的阻尼衰减能力强,用于制造壳体类零部件可以降低汽车运行时的噪声;支架类主要包括转向支架、转向盘、大灯支架、制动器、离合器踏板托架、制动支架、座椅框架、车镜支架和轮毂等,由于镁合金具有很好的抗冲击韧性,减振量大于铝合金和钢铁,用于制造支架类零部件可以提高汽车的平衡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相同体积产品,铝合金耗用的重量为镁合金耗用重量的1.5倍,因此当镁合金价格与铝合金价格比等于1.5时,不考虑加工成本,生产相同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成本一致。
另一方面,镁合金压铸件的生产成本高于铝合金压铸件,主要原因包括:镁合金从熔化至产品成型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气体保护而铝合金不需要,熔化设备投入也略高于铝合金;镁合金压铸件易变形,从而影响产品装配或性能,通常需要精加工或产品整形等工序提高产品精度以及保证装配和性能;镁合金表面易腐蚀,产品后期表面防腐处理费用高于铝合金。根据星源卓镁招股书数据,该公司2017-2019年镁合金的加工费用约高出铝合金加工费用14.45%,结合成本构成占比,当镁合金价格与铝合金价格比等于1.29时,生产相同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及加工成本基本一致。
同时,镁合金模具寿命是铝合金3倍以上,未来随着镁合金产品应用放量,由模具摊销成本造成的差异将进一步缩小,甚至镁合金模具综合成本比铝合金的更低。截至2023年5月31日镁价约为23400元/吨,铝价约为18290元/吨,镁与铝的价差约为27.9%,如果未来镁价继续回归正常水平,镁的性价比优势将再度凸显。
根据万丰奥威公告数据,近几年国内单车用镁量约3-5kg,较以前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单车15-20kg用量的欧美汽车来讲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认为未来国内单车用镁量有望大幅提升,镁合金汽配零部件渗透率提升条件已成熟。上游供给放量,镁合金由于是小金属价格波动性较大,但我国镁资源储量丰富,国内对于镁合金零件需求的增长可进一步推动供给的扩张。中游制造技术积累深厚,已有部分国资和民营资本逐步进入镁合金深加工领域,市场对镁合金材料及应用前景具有共识。下游需求旺盛,在双碳减排趋势下,汽车轻量化需求迫切;国内汽车中高端化趋势,对镁合金应用有了更多的需求和价格容忍度。
镁合金应用仍处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发展阶段,随着镁合金应用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性价比的提升,在汽车轻量化趋势的不断推动下,镁合金将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汽车用镁需求量快速增长。提前布局镁合金压铸的生产企业有望率先享受行业发展红利,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公司现有镁合金深加工产能4000万件。同时公司积极利用上游产能优势,进一步扩大镁合金深加工产品的产能,加速布局镁下游产业,不断拓展镁合金在深加工领域的应用,主要提供仪表盘支架、中控支架、汽车三电产品、座椅支架、转向件、自行车轮毂和前叉等部件,积极提高座椅支架、中控支架、仪表盘支架在汽车领域的覆盖率,同时开发电驱壳体、显示屏背板等新的应用。
2022年6月,公司与重庆大学签署了《关于车身一体化结构件压铸用高性能镁合金材料的合作研发协议》,合作开发车身一体化结构件压铸用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将其用于车身一体化结构件,实现批量化生产。
3.2镁建筑模板成新增长极
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根据所用材料不同,可将其分为木模板、铝模板、钢模板、塑料模板等。当前木模板是主流,铝模板的渗透率在快速提升。目前建筑市场中木模板的占有率依然在60%以上,其次是铝模板和钢模板,分别占到约20%和15%左右,塑料模板占比约5%。
《北京市禁止使用建筑材料目录(2018年版)》中,明确将竹、木胶合板模板列入77种被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中。贵州、河北、江西、宁夏、浙江、重庆等地区陆续发布了禁止、限制使用竹、木胶合板模板等相关政策。合金模板作为高周转、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在行业发展中符合产业政策引领方向。近年来铝合金模板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2022年,房地产迎来“寒冬时刻”,铝模板市场紧缩下行,租赁价格大幅下滑,供应链受阻导致生产频频停摆,许多中小型企业撤资退场,多种不利因素叠加之下,产业上下游举步维艰。根据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数据,截止到2022年底,全国铝合金模板市场保有量约7600万平方米(含非标模板)。根据中国基建物资租赁承包协会数据,受2022年度铝锭价格等多因素影响,铝模板销售价格在750-1000元/平方米,其中新模板销售价格在880-1000元/平方米,翻新模板销售价格在750-850元/平方米,同时租赁价格竞争极为激烈,铝模板租赁价格在320-400元/平方米,其中新模板租赁价格在360-400元/平方米,翻新模板租赁价格在320-370元/平方米。
建筑材料的轻量化、功能化和绿色化是全球的发展趋势,对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镁合金密度低、比强度高,作为建筑结构材料在轻量化上有明显优势,可以大幅度降低施工强度、减少劳动力成本。同时镁合金可加工性良好、环保节能,具备非常好的减震、屏蔽电磁辐射等性能,在建筑工业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相比于铝合金模板,每平米镁合金模板比铝合金模板约轻25%,每吨原材料可生产的镁合金面积比铝合金模板多50%。镁模板在强度上与铝模板基本持平,但不能有效降低镁模板的挤压费用,采用压铸生产的镁模板,其延伸率远低于挤压生产的铝模板。镁合金模板与混凝土(碱性)不反应,优于铝合金模板,但极不耐酸,在施工现场复杂的环境下,容易腐蚀,表面涂层容易脱落,表面涂层脱落或划伤后易发生腐蚀。
随着镁价的稳定,已经有多家企业开始生产镁合金建筑模板并在建筑工地使用,2023年将批量供货,为镁合金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用大型压铸机一体化压铸产出镁合金建筑模板,有重量轻、可回收、成本低、耐碱性环境等优点,凭借成本以及性能优势,镁合金有望实现对传统建筑模板的部分替代,对镁应用领域的拓展是一个重大突破。2021年12月,公司子公司巢湖云海轻金属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投资新建年产200万片建筑模板项目,实现镁建筑模板领域的突破,2022年已批量供货并形成规模。2022年3月,公司投资设立安徽镁铝建筑模板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8月,安徽镁铝与中建四局签订镁合金模板租赁框架协议,提升公司在建筑模板市场上的竞争力,对镁建筑模板的应用拓展有深远的意义。
3.3镁基固态储氢突破技术瓶颈
氢能源被广泛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零排放、效率高、来源广、可再生”的特点,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氢能产业环节中,氢气的储存与运输是连接上游制氢和下游用氢的关键环节。目前,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方式主要有高压气态储运氢、液态储运氢、固态储运氢。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作为氢的可逆“存储”介质,具有优良的吸放氢性能以及长期循环无动力学衰减和容量损失的优点,可实现大容量固态储氢,不但可降低氢气的储运成本和能耗,而且安全便捷,有望成为氢储运领域的重要关键材料,从而推动氢能行业的发展。
据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介绍,MgH2具备高储氢密度(质量储氢密度为7.6wt%,体积储氢密度为110kg/m³),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氢气的存储和运输。最常见的结构β-MgH2具有很高的结构稳定性,放氢反应焓变为75kJ/molH2,在1barH2压下自280℃开始热分解放氢。除了热分解放氢外,MgH2还可发生水解放氢反应,理论产氢量高达15.2wt%。但是,在热解过程中,MgH2的放氢温度较高,放氢动力学较差;水解过程中,由于水解产物Mg(OH)2逐渐包裹在MgH2表面,阻隔了MgH2与水的接触,导致水解反应产率低、速率慢。未来合金化、掺杂催化剂、纳米化等手段有望改善MgH2储氢性能。
2023年4月,公司与宝钢金属、重庆大学签署了《关于公司和宝钢金属委托重庆大学进行中温高密度低成本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产品研发及中试的协议》,在既得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合力优化固态储氢材料并且进行产线化试制,快速推进规模化生产。根据目前技术,1吨氢需要20吨镁基储氢材料,1吨镁基储氢材料需要原镁占比80%以上,保守估计未来镁储氢的市场规模在100-200万吨左右。
3.4铝合金向深加工转型
公司铝合金业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采购铝锭生产铝合金锭、铝合金棒等初级铝合金产品;二是在生产铝合金的基础上通过挤压等工艺进一步生产铝合金深加工产品。截至目前,公司共有铝合金产能30万吨,铝合金挤压汽车结构件7万吨,铝合金挤压空调微通道扁管2万吨。
公司逐年提高铝合金深加工的产量,大幅提升汽车铝挤压部件以及空调微通道扁管的产量。产品向附加值更高的挤压深加工延伸。随着铝扁管生产工艺成熟及模具国产化,加工费大幅度降低,应用的领域也逐步拓展,不仅在汽车领域应用增加,在家用和商用空调以及新能源车电池等领域应用需求也增加。未来公司会将铝业务相关资产划转至南京云海铝业,进一步优化公司及各子公司管理职能和业务职能,明晰公司各业务板块的工作权责,使公司战略布局更加清晰,提升整体管理效率。
4.业绩预测
关键假设
白云石矿:随着巢湖和青阳白云石开采进程提速,公司将有大量矿石对外销售,我们预计2023-2025年将有250/700/2250万吨矿石对外出售,单吨售价80元,毛利率60%。原镁及镁合金: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原镁产量为11/30/45万吨,镁合金产量为19/33/48万吨,其中镁合金外供销量为14/21/28万吨,收入为28.2/37.4/50亿元,毛利率为27%/24%/24%。
镁合金深加工: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汽车类镁合金深加工销量为3.6/9/15.4万吨,收入为12.8/30.6/50.4亿元,毛利率为10%/10.5%/11%;镁合金模板为公司新的业务,预计2023-2025年生产80/200/300万平方米,其中直接销售占20%,租赁占80%,收入3.7/11.1/20.5亿元,毛利率为-56.5%/-29.5%/-5.3%。
铝合金: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铝合金对外销售14.2/12.6/10.4万吨,收入19.9/17.6/14.6亿元,毛利率为3%/3%/3%。铝合金深加工:随着铝合金挤压件产能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铝合金深加工销量为7/11/14万吨,收入为17.5/27.5/35亿元。期间费率:公司期间费率保持稳定,预计2023-2025年销售费率/管理费率/研发费率/财务费率保持0.4%/1.8%3.4%/1.2%不变。
业绩预测
根据关键假设,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为97.4亿元、143.2亿元、201.8亿元,同比增长7%、47%、40.9%,归母净利润为4.7亿元、5.6亿元、12.9亿元,同比增长-23%、19%、130.9%。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来源:申港证券